近年來,中國正面臨人口老齡化和代謝危險因素流行的雙重壓力,心血管疾?。–VD)發病率和患病率持續增高,且呈年輕化趨勢,引發醫療界高度關注。隨著科技、中西醫結合的雙重發展,許多疑難雜癥被逐個擊破。2023年5月6日,由悅康藥業集團支持的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內科專業委員會專業學術討論會成功舉辦。大會邀請了眾多心血管權威專家,從疾病預防到中西結合治療方法等多方面都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心血管疾病年輕化探析及預防
心血管疾病普遍被認為是中老年人才患有的病癥,不過近年來,由于快節奏的生活、工作的壓力、不良的作息習慣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也造就了心血管疾病年輕化的趨勢。這引起我國醫療界多位專家教授的重視,在訪談中各位專家通過詳實的案例向大家闡述了心血管疾病年輕化的根由及其預防措施。
記者:年輕人得心腦血管病的趨勢上升明顯,您在診療過程、臨床過程中有沒有觀察到這樣的現象,有什么有效的預防措施么,請您跟我們大家簡單分享一下。
(姜紅巖教授)
姜紅巖教授:大眾熟知心血管疾病多發患者為五六十歲老人,近年來,我所接診的二三十歲的年輕患者卻不在少數。青年人心梗比例增加,預防心血管疾病,遏制年輕化,盡量避免類似情況再發生,是醫療團隊所肩負的挑戰與職責。
(尚菊菊教授)
對于心血管疾病年輕化,尚菊菊教授提供了一個她曾經歷過的案例。
尚菊菊教授:該患者年紀輕輕就患急性心肌梗死,誘因是工作壓力過大。通過做造影,放支架后,胸痛有一定的緩解,但因其疼痛超過了一小時,遺留了心衰。這個典型案例提示大家心血管高發、危險,年輕人也需要重視。
心血管疾病年輕化趨勢上增,跟我們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心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治的,大家在定期體檢過程中發現相關問題時,要采用醫生提供的健康生活的建議,極早控制危險因素是重中之重。
(李瑞杰教授)
此外,李瑞杰,李軍兩位教授對心血管心梗疾病年輕化提出多個危險因素,供大家參考。
李瑞杰教授:心血管疾病病因通常是同時存在多個危險因素的,比如煙草使用、不健康飲食、肥胖、缺乏身體活動、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癥。另外,精神壓力也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誘因。還有環境因素,比如大氣污染,有害物質增加,也導致現在年輕人心血管發病率增加。
(李軍教授)
李軍教授:誘發心梗的危險因素分為兩類:一類不可控,一類可控。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家族遺傳,大多數冠心病發病是中老年人,五十歲后發病率會提高。關于性別方面,女性在絕經期以后發病率會上升,50歲之前男性發病率大于女性,這是雌激素對血管的保護;關于家族遺傳方面,父母或家族中有冠心病病史,孩子得冠心病或心梗幾率會有所增加,發病年齡較早。
可控因素包括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高尿糖血癥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吸煙和肥胖,這些都是導致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而這些危險因素目前都有藥物治療,通過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預可很好得到控制。
(馬麗紅教授)
馬麗紅教授:除了以上提到的危險因素外,飲食結構也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梢酝ㄟ^控制飲食結構,補充維生素C及微量元素,以加強血管的彈性和韌性。此外,微量元素碘還可減少膽固醇脂及鈣鹽在血管壁的沉積,阻礙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因此在日常的飲食中,大家調整飲食結構,注意補充對心血管有益的微量元素。
中西結合共抗心血管疾病
中西醫結合主要采用西醫學和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醫四診或創造新的診法。在治療的不同環節中,按中西醫各自理論優選各自療法。兩者可以進行有機配合、互相補充,以獲得更高的療效。
記者:在今天的這場論壇會中,兩位教授有沒有碰撞出新鮮的觀點,對未來我們的患者和家屬產生更有幫助更有意義的話題呢?
馬麗紅教授:在采訪中提到隨著科學發展,人工智能能夠輔助醫療團隊診斷、治療。同濟大學醫療團隊曾在2020年提出人工智能算法對患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電圖進行判讀,相比心血管醫生更為精準、優勢更為明顯。
(聶紹平教授)
聶紹平教授:中西醫結合,是將傳統中醫知識取其精華,結合西醫先進研究,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提升患者存活率。它是我國長期實行的戰略方針之一。中西醫結合是醫學交叉領域,也是中國醫療技術方針。我國所提倡的治療理念,是在采取現代醫學先進的設備及治療診斷上,再結合我國傳統中醫醫學治療。做到源于西醫,高于西醫;源于中醫,高于中醫。
在診斷時,病證結合;在治療時,綜合協調;在理論上,相互為用。通過現代醫學確定病名,同時通過中醫辯證確定分型分期,從兩種不同的醫學角度審視病情,考慮動態變化及整體反應再進行治療。
中醫基礎理論豐富,現代醫學研究透徹。我們要抱著開放的心態發揮各自專長,注重循證。循證醫學,是醫療發展過程重中之重。我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藥監局正在推動循證醫學,把循證醫學的理念用到中醫中藥上,大力推動循證醫學在中醫中藥的發展,使中醫中藥才能進一步走進國際。中醫也要擁抱現代醫學,擁抱現代醫學的研究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夠一起進步,把中醫推向新的高度。
記者:今天的學術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跟價值,要對整個醫藥、醫生這些行業能夠有更多的交流。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尤其是活心丸能夠有一個非常好的效果,不知道在醫學診斷那么多年過程中,大家有沒有印象比較深的案例,跟我們簡單分享一個?
李瑞杰教授:我曾有一位病患,是一位老年人。在送孩子上學路上突發心梗,做支架后需要長期康復。老人心跳較慢,用西藥阻斷劑有副作用,這時候采用中藥不會影響心跳,且會改善心功能,同時還可以改善心肌缺血。
針對這個案例,馬麗紅教授詳細說明了中藥活心丸對特殊患者的好處。
馬麗紅教授:活心丸常規是治冠心病,心絞痛的。病患做CT后,診斷為冠心病,即前降支、回旋支或者是右冠有50%以上的狹窄,可采用活心丸?;颊吖谛牟⌒墓R院笮墓δ懿蝗?,采用新型抗心衰藥物沙庫巴曲,雖對心衰患者長期治療效果好,降低死亡率,但其副作用是使患者血壓降低。這時我們就要采用中成藥,活心丸,使患者體力恢復,改善生活質量。
心血管疾病康復建議
記者:目前我國冠心病介入手術后患者的恢復也日益受到重視,請談一下對于介入術后的患者在心臟康復方面有哪些建議?
(李憲倫教授)
李憲倫教授:建議介入PCI,術后尤其是冠心病的介入,現在咱們是全球應用第一大國。每年做心臟支架手術呈是20%遞增,達到120萬例。近年由于我國醫療技術提高,患者死亡率降低很多。但除急性期積極治療外,還應加強心肌梗死后康復治療及二級預防。
聶紹平教授對心血管疾病術后康復預防做出更詳細的解釋。
聶紹平教授:支架術后期牽涉到基本疾病,如果患者穩定,術前心絞痛,術后預防即可,不存在恢復期。如果是心肌梗死、心衰,這種情況需要康養期,術后也要慢慢調理心衰,需要納入心臟康復計劃。從恢復角度來看,每一位病患不太相同,要看病患是否存在基礎病。從二級預防角度看,冠心病做完支架后,除控制危險因素,例血糖血脂血壓以外,做完支架后還要吃雙抗,時間要根據不同疾病而定,還有其他二級預防管理藥物,一定要把危險因素控制在理想水平。
心血管疾病受到各界廣泛重視。我國醫療團隊持續在醞釀新的學科領域,悅康藥業也為醫療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中西醫結合工作不斷深耕,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成果。相信隨著我國醫療事業發展,心血管臨床研究會給醫藥界帶來更多驚喜,給患者提供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