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膜上的舞者”:國產手術機器人上市獲批加速,誰來挑戰“達芬奇”領先地位?

來源: 網絡 2023年05月18日 15:33

“蛋膜上的舞者”:國產手術機器人上市獲批加速,誰來挑戰“達芬奇”領先地位?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郭怡琳 于娜 上海報道

“小切口、精細化”是手術機器人給手術方案帶來的直觀改變。

5月14日至17日,第87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在上海舉辦。今年會上,微創醫療、術銳機器人、精峰醫療、醫達健康等企業紛紛攜最新產品亮相,展示了全面覆蓋胸腔、腹腔、盆腔領域臨床應用重要復雜術式的腔鏡手術機器人。

在術銳機器人展位上,術銳單孔手術機器人正在進行鵪鶉蛋剝殼“手術”。而作為國內產品管線細分度最廣的微創醫療,其展位以外科、骨科等獨立科室為分區,將其全線產品平鋪展示,醫達健康展位則重點展示IQQA-Guide智能手術導航機器人。此外,精峰醫療帶來了5款前沿科技產品。

縱觀各類創新成果,精準化、數字化、個性化即是這些醫療器械的臨床優勢,手術機器人則是這一醫療創新趨勢的代表性產品。對此,術銳機器人現場負責人向《華夏時報》記者介紹,“以機器人輔助的外科手術能緩解醫生術中操作的疲勞感。單孔手術機器人代表微創外科未來的發展方向,真正實現惠及醫患。”而精峰醫療受訪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手術機器人給行業帶來了創新動力。在未來,精準化、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將成為手術機器人賽道新的盈利增長點。在技術之上,產品臨床效果能否解決傳統手術痛點,實現操作的穩定性、精確性、便捷性等是重點。”

手術機器人發起精細挑戰

手術機器人被稱為機器人產業皇冠上的明珠,美國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處于世界手術機器人產業的領先地位。在中國,隨著國家層面將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納入了國家科技創新的優先重點領域,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上涌現出一批優秀企業。

5月14日上午,記者首先來到微創醫療展臺,展區內藍白相間的設計凸顯科技感。伴隨講解員的介紹,記者了解到目前公司有三款商業化產品,分別為三維電子腹腔內窺鏡蜻蜓眼、四臂腔鏡手術機器人圖邁、骨科手術機器人鴻鵠,分別于2021年6月、2022年1月、2022年4月獲國家藥監局(NMPA)頒發的上市注冊證。其中,圖邁為首款國產四臂腔鏡手術機器人,獲批應用于泌尿外科手術。鴻鵠獲批應用于全膝關節置換術。

現場講解員告訴記者,“微創®機器人集團歷時八年打造的圖邁®腔鏡機器人,是第一款由中國企業研發并獲準上市的四臂腔鏡手術機器人。截至目前,微創®圖邁®在泌尿外科、胸外科、肝膽胰外科、婦科、胃腸外科等多科室不斷挑戰高難度術式,協助臨床專家實現了眾多國產手術機器人零的突破。”

在術銳機器人展區,術銳單孔手術機器人正在進行鵪鶉蛋剝殼“手術”。工程師在主控臺操作手術器械,四支手術器械通過一個僅2.5厘米的小切口進入模擬腹腔,展開后一片片剝開薄薄的鵪鶉蛋殼。在幾支手術器械的配合下,鵪鶉蛋蛋膜絲毫未破,充分體現了術銳機器人精細、安全、可控的操作性能。

攝影/郭怡琳

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項演示對產品操作的精準度、安全和可控性有較高的要求,這也正是外科醫生開展手術時所需要的。”據悉,術銳機器人可應用于泌尿外科、婦科、兒科、普外科、胸外科等科室。

此外,在精鋒醫療展區,記者再次看到“蛋膜上的機器人舞者”。較前不同的是,精峰醫療選擇用視頻展示機器人剝鵪鶉蛋、縫合生蛋膜、折袖珍千紙鶴等。在剝鵪鶉蛋的操作中,蛋膜厚度僅有僅有60微米,專業人員操控精鋒手術機器人伸出4個靈巧的機械臂,通過觀看手術區域3D影像來進行夾取、剝離等超精細、高難度動作,機械臂模擬人類的手臂,還原外科醫生的手部動作,過濾人手本身的震顫,毫無破損的完成剝殼操作。

攝影/郭怡琳

現場講解人員告訴記者,“手術機器人替代傳統手工手術是未來手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方面,機器人手術系統具有高度精確的手術操作能力,可減少手術中的失誤,提高手術成功率。另一方面,機器人手術系統能穩定地執行手術操作,消除醫生手部的抖動,提高手術的安全性。此外,機器人手術系統提供高清晰度的三維視野,更有利于精確的切割和縫合,還能降低手術過程中的疲勞程度。”

隨后記者一路向前又來到了醫達健康展區。在現場,記者看到講解員正在介紹IQQA-Guide智能手術導航機器人。據悉,IQQA-Guide以個性化3D全量化臟器電子地圖為核心,全程三維量化影像實時定位、跟蹤、引導及監控,可以輔助醫生提高手術預后,從而降低手術風險。同時這一系統還可與智能云服務平臺聯動,支持醫生進行各類胸腹部腫瘤微創介入手術。

“術前,手術醫師應用IQQA智能三維全量化重建技術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分析,精準定位病灶及與周圍血管、支氣管段的空間關系,并制定精準手術方案。術中,通過IQQA-Guide智能手術導航機器人全程實時動態追蹤顯示穿刺針尖到病灶的路徑、距離、角度等,全程監控定位,輔助醫生有效避開重要血管,避免術后感染、出血等風險。目前,這款智能手術導航機器人已通過國家級醫械創新‘綠色通道’資質及國家食藥監總局NMPA認證,廣泛應用于臨床。”

政策助推手術機器人發展

在手術機器人產業高速發展的背后,離不開政策層面的推動。近年來,國家頒布一系列法規和政策鼓勵高端醫學影像設備的創新,加快醫療器械的審查和批準,從而促進我國高端醫療設備加速邁進國產替代新階段。

2023年1月1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門聯合發布的《“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研制咨詢服務、手術、輔助檢查、輔助巡診、重癥護理急救、生命支持、康復、檢驗采樣、消毒清潔等醫療機器人產品。

此外,對于手術機器人進口方面,《部分信息技術產品最惠國稅率表》顯示,從2023年1月起,即按照最惠國進口零稅率執行,鼓勵國外手術機器人產品和技術進入中國市場。這意味著包括達芬奇等手術機器人都將零關稅,據悉,過去這些企業都在大力推動手術機器人本土化進程,此次降低關稅,它們很可能會降低進口手術機器人的價格,有利于推動手術機器人的落地應用。

一位手術機器人參展商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多種大病病發率上升,對外科手術技術提出更高要求,手術機器人的特點很好滿足目前中國市場需求,有助于緩解乃至解決醫療服務供需不平衡,全面提高醫療供給效率。”

記者在展會現場了解到,多位參展企業人士的看法相似。他們認為,“國內的手術機器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頭部的幾家企業基本完成了fast-follow的追趕。大家都拍著胸脯說,自己完成了中國的進口替代。”

記者了解到,從2021年開始,國產手術機器人上市獲批速度明顯加快。今年8月,工信部披露,2021年以來,超過20款國產醫療機器人注冊取證,產品覆蓋腹腔、骨科、神經外科、血管介入、口腔種植等多個細分領域。

而從目前的市場來看,盡管國產手術機器人企業正處于快速孵化成長的過程中,但是行業仍處于發展初期,技術、研發和時間成本都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但可喜的是,國內手術機器人行業投融資明顯加快。據統計,投融資數量大幅增加,整個賽道總融資金額超過30億元。根據全球企業增長咨詢公司Frost&Sullivan的預測,到2026年,我國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38億美元(約合26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44.3%。

編輯:顏源 主編:陳巖鵬

最新文章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